10大信誉菠菜担保平台喜迎百年校庆和20周年院庆科研成果推介​(第五期)

作者:10大信誉菠菜担保平台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23点击数:

自2019年入选全国重点10大信誉菠菜担保平台培育单位以来,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持“教学为本务,科研为基础”的理念,在学校“双一流”建设推动下,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思政课教学、学术科研和服务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2023年我们迎来了十大菠菜导航网址百年华诞和学院20周年院庆,我们将以“迎百年、促发展、开新局”为主线,在学院微信公众号开设“10大信誉菠菜担保平台喜迎百年校庆和20周年院庆科研成果推介”栏目,分享学院师生的科研成果,向十大菠菜导航网址百年华诞和20周年院庆献礼,并以此为契机扎实推进学院的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导向下唯物史观应用话语体系创新初探

卢双喜

《十大菠菜导航网址学报》

2022年第2期

文章摘要

由于种种原因干扰,目前唯物史观理论主要用于定性地解释一些宏观领域和重大政治问题,而其解释人们日常生活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和利用,这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建理论时的初衷,更不能适应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需要。本文中肯地评价几种传统经典观点在解释力方面的局限性,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路、唯物史观的逻辑架构、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三个方面确认生产方式在整个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具有不可疑移的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构建了以生产方式为核心的新的应用话语体系,该体系的提出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原典的忠实捍卫又对传统理论解释体系中的个别疏漏加以完善。作者还以此新体系为分析指导工具开展了近十年的教学实验,使员工不但亲身体会到新体系在解读人类社会具体现象和问题时所体现的强大解释力,而且对培育和塑造新时代青年员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颇多,这一探索对于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启示和推动意义。

老挝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探析

海贤,方文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21年第4期

文章摘要

本文对老挝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萌芽、起步和发展的历史轨迹进行了探析,老挝人民革命党历来重视法治建设,逐步形成了老挝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探索出了符合老挝国情的法治建设道路,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重要保障。回顾老挝法治建设历程,了解老挝法治建设的基本理念和主要内容,把握老挝法治建设的未来走向,对于深入研究老挝新时期社会主义革新发展、加强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老挝人民革命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简析

海贤,罗琴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21年第2期

文章摘要

2021年1月13—15日,老挝人民革命党召开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审议并通过了党章修正案,为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回顾了十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总结了落实十大决议精神的"八项成就",提出了坚持革新开放的"四条经验";提出了新时期完善人民民主制度的基本理念,确定未来几年需要把握好的"五大紧急任务";明确新时期九五规划"六大奋斗目标",提出将要重点解决的"七大问题"。未来,在十一大精神指引下,老挝人民革命党将继续加强党的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团结奋进,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老挝人民革命党建设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海贤

《党政研究》

2021年第1期

文章摘要

老挝人民革命党自1955年成立以来,已走过了66年的光辉历程。66年来,老挝人民革命党完成了民族民主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迈向老挝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展望未来,老挝人民革命党将继续以马列主义、凯山·丰威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领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有原则的革新路线。在老挝人民革命党十一大召开之际,回顾其发展历程,总结建设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摇摆的天平:人类增强的内在价值辨析

李帅,杨琼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1年第12期

文章摘要

人类增强技术自诞生以来备受争议,有学者认为人类增强可能会损害人格同一性。还有学者直接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类增强技术,他们认为人类增强技术本质上是消极的。针对人类增强内在消极性的生物保守主义论证,我们考察了这些论点的三个主要变体,分别予以了回应。人类增强在其任何一种理解上都不可能成为内在价值的载体,也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来推定人类增强的内在价值必然是消极的。关于内在价值的争论严重制约了人类增强内在消极性讨论。我们揭示了人类增强的道德可允许性可能取决于其他方面,比如人类增强的或然属性,这些或然因素在解释人类增强的道德可允许性方面可以发挥作用。

彰显严谨科学精神:无神迹的逻辑论证

李帅

《科学与无神论》

2021年6期

文章摘要

我们构造了无神迹的逻辑论证,推论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经验见解之上,并运用数学和逻辑的形式语言来研究“神”。这种研究方法与神学研究相反,在神学研究中,大都运用人文学科的解释学和训诂学方法,将研究视野限于现有的文本基础上,答案却不在文本中。我们在公理化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关于神不存在的逻辑证明。无神迹的逻辑论证对理解人类自由解放、弘扬科学精神和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类和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维特根斯坦论犹太人与宗教问题

王海东

《世界宗教研究》

2021年第6期

文章摘要

在众多的维特根斯坦思想研究之中,极少有考虑犹太人血统、犹太教与基督教对其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作。这一思想底色,长久被忽视,因而也难以整全地领悟其思想的精髓。通观维特根斯坦的日记、手稿与书信,不难发现他多有谈及宗教信仰的论断,虽然难以启齿自己的出身,批判过犹太人和犹太教,但却又怀有犹太圣人或弥赛亚的情结,渴望做一位堪担上帝使命的天才。随着年岁增长,他能够同情地理解犹太人和犹太教,也欣赏基督教的自由与宽容,但却不愿皈依某一宗教,而是基于中道——虽是非教徒,却过着圣洁的生活,以实现自我救赎,寻求至福,终成两希文化融合的现代典范。

正己安人:中国传统修身之学及其现代启示

王海东

《理论学刊》

2021年第5期

文章摘要

修身之学是一条自我觉醒、渴望寻求终极真理之路,同时也是一条为己、由己、求己的觉悟之道。修身是一个自我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是真理的自我展开、绽放的过程。道只能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实现自身。在长期的修炼之中,通过诚敬守拙、克己慎独、安贫乐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持戒循礼和笃行弘道,改过自新,不断完善自身,逐渐实现固本、正心、明志、致知、正行和利人的目标,最后塑造出完美的人格。这一自由之学,含摄丰富的人生哲学、精神哲学、宗教哲学和实践哲学,可为当今各民族之思想源泉,以对治时代的症疾,从而构建新的中国文化形态。

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现代转型——专访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傅永军教授

王海东

《十大菠菜导航网址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

文章摘要

近年来,汉语学界的诠释学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势态,"中国诠释学"成为学术热词。关于中国经典诠释传统如何转型以及建构何种类型的中国诠释学,学界争议热烈、看法不一。以山东大学傅永军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主张以哲学诠释学的存在论视域为参照镜像,构建"中国经典诠释学"。访问人就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现代转型等学术问题专访了傅教授,他为中国诠释学提供了一个理解的存在论方案,张皇幽眇,启人慧光。

传承红色文化彰显生态文明——从《生态文明视域下建设美丽左右江革命老区对策研究》谈起

朱玉芹

《环境保护》

2021年第23期

文章摘要

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红色人文资源,既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条件,也有革命精神的传承体现。当红色基因融入自然生态美景之中,当文明与生态有了交汇碰撞的契机,老区的建设与发展也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生态文明视域下建设美丽左右江革命老区对策研究》一书,是由张泽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的学术著作。本书在美丽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展开论述,以左右江革命老区作为研究范例,提出了立足自然根基、挖掘红色资源、助推文化传承的老区发展之路,倡导将美丽传递出去,将美好延续下来,将富裕与安定的生活带给老区人民,将未来与希冀留给一代代。本书理论扎实、逻辑严密、内容深入,是不可多得的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探讨美丽老区建设的学术著作。

中华民族意识觉醒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担当

彭怡,李兵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

文章摘要

近代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促使当时中国人的中华民族意识觉醒,进而使得中国的先进分子产生了复兴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唤醒了中国无产阶级的阶级革命意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这个先锋队组织应运而生,并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担当起了唤醒中华民族意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时间流变中始终站在时代前列,赋予中华民族意识觉醒新的实践内容。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华各族儿女在伟大的斗争实践中不断推动中华民族意识新的觉醒,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的动力。

宗教批判与人的解放——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为中心的考察

彭怡,李兵

《科学与无神论》

2021年第5期

文章摘要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了具有宗教性质的虚假意识得以产生的社会根源,指引出一条彻底完成宗教批判任务的现实道路。要真正完成宗教批判的任务,真正将人从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最根本的是要去解决信仰宗教的人现实的难题。变革现实的批判必然诉诸革命的实践,自然也离不开实践的主体。无产阶级的利益与整个社会共同体的利益在根本上是相一致的。因此,寻求人的彻底解放的宗教批判在德国的情境中就必须落实为哲学和无产阶级的联盟,就必须以具有彻底批判精神的宗教批判为出发点,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为中介,在以变革私有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革命中实现人的本质的回归。

新时代老员工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核心内容及实践策略

马志霞,黄朝霞

《中国大学教学》

2021年第10期

文章摘要

老员工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也是满足老员工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新时代老员工劳动教育的重点是要引导他们树立尊崇劳动的价值理念,养成诚实守法的劳动素养,培养奋斗奉献的劳动精神,提高创新创造的劳动能力。完善劳动教育顶层设计,营造校园劳动文化氛围,设置学校劳动课程体系,拓宽校外劳动实践平台,是新时代老员工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社会经济发展对传统家庭经济生产模式的消解

常臣尤,王凤祥

《社会科学家》

2021年第9期

文章摘要

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丰富的资源造就了以家庭为经济生产单位,以农耕为主业的生产模式,并通过伦理与政治加以巩固。在这个唯一一个文化未曾中断的国度中,家庭经济生产模式发挥了重大作用,不管在封建社会中各个朝代如何更迭变迁,家庭经济生产模式没有发生过重大变化,它始终承载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塑造着国民性格。现代社会通过分工、经济全球化、人员流动消解了传统家庭经济生产模式,使家庭小型化、家庭成员经济活动分散化、父母经济角色发生转变。因此在消解的同时,家庭的社会功能亦需要站在时代角度重新理解与定位。

论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逻辑理路和路径向度

朱丹

《公司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年第16期

文章摘要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能否用学术的话语、科学的逻辑、有效的方式做好青少年的党史学习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政治稳定,党的未来后继有人。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科学性和信服力;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要目标,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政治性和引领力;始终坚持以路径创新为重点,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效性和亲和力,让青少年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时代新人。

国外左翼对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的纪念与省思

袁群,王恩明

《社会主义研究》

2021年第3期

文章摘要

在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之际,国外左翼政党、组织和学者集中发表了一系列声明、宣言、讲话、演讲、文章,也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情况举办过形式各样的纪念活动,对恩格斯及其思想的发展历程、地位贡献、历史影响和时代价值进行全面回顾和深刻剖析,深入挖掘其对各国无产阶级和国外左翼力量斗争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并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精神内核出发,积极思考推动世界社会主义从逐渐走出低潮到走向振兴的战略策略。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现实难题与实现路径研究

阿剑波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1年第5期

文章摘要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是一个意蕴丰富的动态发展概念。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实际质量效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意义彰显;然而,面临着价值多元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目标实现,供需错位弱化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主体需要,情境虚拟淡化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现实场域,信息多样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教育队伍素质的现实难题。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实现,要求满足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主体的需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现实场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教育队伍素质。

社会治理共同体:一个文献述评

李达,张瑞才

《湖北社会科学》

2021年第3期

文章摘要

对人类社会的解读,可以从共同体的视角出发。作为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形态,社会治理共同体概念的提出是对治理领域的重新思考、设计与建构,其变革的动力来源于国家与社会关系深层次变革,也是为了适应治理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现阶段,在社会治理领域引入共同体这一概念,首先就需要对其理论来源和现实基础做出一个大致的回顾与梳理。从整体上来看,诸多学者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从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实践维度和时代维度四个方面对社会治理共同体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与讨论。这彰显了在社会治理走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进程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再调整、社会治理领域的再发现、社会治理空间的再拓展。研究发现,对建立在文献述评基础上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问题进行讨论,可以尝试通过研究结论和发展趋势这一双重分析视角进行述评,这能为我们在新时代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理论指引和现实关照。

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及其中国化成果

李达,赵秋苑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

文章摘要

基于批判与建构基础上的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革命性、科学性和人民性,不断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新视野。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是逻辑性、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内容体系,其实质就是现实自由的理论逻辑。它包含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公平正义等主体内容。在对马克思社会建设理论阐释的过程中,要从理论基础、本质规定和鲜明特征这三个着力点来科学把握其思想本原。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中国化成果贡献维度集中于形成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理论、确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治理的重大课题等内容。新时代要把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融入到当代中国发展实践中来,不断赋予其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进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中国社会建设事业推向未来。

“一带一路”背景下内陆边境自贸试验区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研究

王勇

《广西民族研究》

2021年第1期

文章摘要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是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举措,这不仅推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而且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了机遇和平台。特别是内陆边境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为立足我国本土"自塑"国家文化形象提供了实践平台,也为邻国人民"他塑"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增置了认知窗口。面对当前内陆边境自贸试验区建设中国家文化形象建构面临的困境,灵活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以及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符号为表征,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和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品质特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传播彰显当代中华文化的自信,从而达到对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的宏观建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意蕴

杨志玲

《理论视野》

2021年第2期

文章摘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原创性贡献。其逻辑表现在出场逻辑、在场逻辑和未来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和出场具有历史积淀和现实依据,内蕴着民族工作的"五个认同",体现了我国民族工作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民族工作的需要,反映了各民族的迫切愿望,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客观必然性和人民群众主观选择的统一。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思想基础和制度保证

杨志玲,赵立永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

文章摘要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优势。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不断的自我革命来推进我国社会革命的成功实践深刻表明了党自我革命是在内外动力双向驱动下实现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以党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和新战略,这使得对新时代党自我革命的认识变得更加明确具体。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根本动力,应从党自我革命的历史根源、思想基础和制度保证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深化对党自我革命的动力培育、理论形成和实践方法的探究。

共构谐变: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格局嬗变中村规民约的价值再现

任新民,刘园园,施静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

文章摘要

社会交往关系是构建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础,交往关系的演变直接影响到治理体系中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结构状态,决定着社会治理手段方式的选择和实践谋略逻辑。现代乡村治理格局遵循乡村治理环境改变引发的治理主体关系调整,以及治理手段的选择和社会治理实践谋略展开的逻辑。文章试图探索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交往关系基础上乡村治理格局的历史嬗变中,在"共建共治共享""自治法治德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主义治理共同体"中,探讨乡村基层治理主体、治理方略及治理实践中的"共构谐变"逻辑,阐明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格局嬗变中的价值、价值再现及主要特点。

价值观建设:边疆多民族地区国家认同整合路径

刘羿良,冷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

文章摘要

边疆多民族地区作为中国"多民族"特征最为显著的地区,由于国家认同因素的多缘聚集和认同序列的多维交织,认同问题最为复杂,整合需求尤为迫切。基于认同整合的实现目标和价值观建设的自身特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能成为也必将成为认同整合的最有效路径之一。以价值观特有的功能凝聚社会共识,减少和避免各种价值观和价值认同之间的对抗可能性,增强各民族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形成以国家和中华民族为归宿的价值认同序列,巩固和提升国家认同。

上一条:10大信誉菠菜担保平台喜迎百年校庆和20周年院庆科研成果推介(第六期)

下一条:10大信誉菠菜担保平台喜迎百年校庆和20周年院庆科研成果推介(第四期)